8月2日、16日,《潁州晚報》先后報道了山東菏澤、安徽臨泉有關部門和愛心人士為1947年在菏澤犧牲的臨泉籍烈士楊學義找家尋親的事兒,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更多愛心人士的參與,使得這一活動不斷向前推進。經(jīng)過多方愛心人士對臨泉縣長官、高塘、譚棚、楊橋等鄉(xiāng)鎮(zhèn)6個楊莊的查找和走訪,最后在宋集鎮(zhèn)的楊樓村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該村有一個參軍離家多年一直未有音訊的楊學義。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8月19—20日,山東菏澤市經(jīng)開區(qū)佃戶屯街道辦事處政研室主任吉文選,佃戶屯街道辦事處張和莊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張景憲,連同山東衛(wèi)視記者等一行,風塵仆仆,來到臨泉縣實地考察對接,進一步核實情況,為安葬在張和莊烈士陵園的楊學義烈士認家。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雙方介紹尋找情況, 兩地“楊學義”資料一致
19日下午,在臨泉縣委宣傳部和縣退伍軍人事務局舉行的“讓思念發(fā)光,幫烈士回家”座談會上,吉文選、張景憲介紹說,張和莊烈士陵園有一位叫楊學義的烈士。資料顯示,他生前是華野第8縱隊23師67團2營5連戰(zhàn)士,原籍安徽省臨泉縣二區(qū)楊莊人,1947年9月入伍,1947年12月底犧牲于菏澤南關,犧牲時27歲。吉文選他們這次到臨泉,通過核實對接,希望給烈士尋親認家。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座談中,來自臨泉縣宋集鎮(zhèn)柳大村委會楊樓村86歲的老人楊永山,村民楊井賀、楊景山,三人回憶說,解放初期的二區(qū)楊樓村,屬于當時的臨泉老集區(qū)范集鄉(xiāng)。村里當時確實有楊學義這個人,弟兄四個,楊學義排行老二,1947年9月收獲紅薯時,隨解放軍部隊參軍,離開家鄉(xiāng),27歲,未婚,無后人,參軍后一直未和家人聯(lián)系,至今杳無音信!皸顚W義比我大12歲,今年98歲了,是死是活不知道!睏顦谴宕迕駰钣郎饺缡钦f!拔胰鶙顚W文生前多次跟我講,說我二爹楊學義1947年參軍后,就沒有消息了!睏顚W義四弟楊學年的兒子楊井賀回憶說。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楊永山等介紹的情況,與幾天前臨泉縣退役軍人事務副局長韓文獻率領的尋親調(diào)查組調(diào)查走訪獲得的資料一致,情況吻合。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19日當天下午,吉文選一行又來到位于臨泉縣韋寨鎮(zhèn)的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參觀,進一步了解歷史背景。紀念館資料顯示,1947年8月——1948年3月,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率領的華東野戰(zhàn)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途中解放臨泉、而后返回臨泉休整期間,唯獨沒有第八縱隊在臨泉活動的記錄,這與山東提供的資料中楊學義所在的第八縱隊當時正留在魯西南一帶活動的情況是吻合的。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菏考奔襲戰(zhàn)很激烈,楊學義等136位無名烈士安葬在張和莊
談起楊學義烈士所在部隊當年參戰(zhàn)的過程,吉文選、張景憲心情沉重,很動情。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1947年12月下旬,華東野戰(zhàn)軍西線兵團,在隴海線的柳河集地區(qū),一舉將敵第24師殲滅。敵人為保障龍海鐵路暢通,調(diào)集重兵防守,魯西南敵人兵力薄弱,僅有敵第55師、第68師一部占據(jù)菏澤、東明、考城等縣城。菏澤城僅有敵第四綏靖區(qū)機關及第181旅駐守。為鞏固魯西南陣地,保障南北交通線的安全,華東野戰(zhàn)軍西線兵團乘敵不備,奔襲菏澤、東明、考城縣城,拉開了菏考奔襲戰(zhàn),戰(zhàn)斗部隊是華野8縱23師第67團、68團、69團。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菏考奔襲戰(zhàn)是1947年12月28日—30日進行的。菏澤守城敵軍非常頑固,戰(zhàn)斗非常激烈,也很慘烈。張和莊離菏澤城很近,村里設立了一個臨時野戰(zhàn)醫(yī)院,對從戰(zhàn)場上抬下來的輕傷員就地包扎,對重傷員簡單緊急處置后轉移到后方醫(yī)院救治。67團、68團協(xié)同作戰(zhàn),我軍共犧牲1458人,楊學義在其中,并犧牲在城南門的戰(zhàn)斗當中。許多重傷員來不及搶救,就犧牲在了張和莊。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當時傷員多,天氣冷。有些重傷員就被安排到群眾家里護理和救治。這個村,當時每道街的總長不超過300米。那時候沒有取暖設備,老百姓家家點起柴禾垛,把豆稈、玉米稈、麥秸稈等所有能拿出來的柴禾,都在街里面點著了,進行驅寒,用天然取暖的方式,減輕負傷戰(zhàn)士的痛苦。
張景憲進一步介紹說,在那惡劣的環(huán)境下,老百姓拿出家里僅有的白布,把死難戰(zhàn)士的頭纏住,在趙王河河畔岔口的河灘上,挖了南北兩個大溝,頭朝東,腳朝西,一字形排列掩埋了136位烈士遺體。每個烈士的墳前都立了一塊木牌,上面有烈士的姓名、籍貫,后來墓牌被反撲過來的敵軍給毀掉了,從此這136位烈士的墳墓成了無名烈士墓。由于天氣比較冷,而且都是沙地,掩埋三四年了,許多烈士還沒有完全化尸。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72年了,張和莊的村民,沒把這些烈士當成外人,年年祭奠,后來把土墳外表變成水泥墳,又變成了現(xiàn)在的大理石墓,對陵園美化進行不斷提升,修建了廣場,這個烈士陵園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
“能給楊學義找到家,很感謝咱們這里的領導和鄉(xiāng)鄰、志愿者。如果沒有你們的熱心,要想給楊學義找到家,也是很難很難的!睆埦皯椛钋榈卣f著,這些烈士的花名冊,是我們于2014年3月22日從烈士生前部隊軍史館里得到的。名單中記載這支部隊安葬在張和莊烈士陵園的烈士有94位是注有姓名的,其中86位記有家庭地址,有些只有名字,其余空白。從此,我們開始給烈士的家鄉(xiāng)寫信,收信人就是烈士本人,信封上寫明烈士的姓名、犧牲時間、年齡、犧牲地點、家鄉(xiāng)當時地址,幫烈士找家。在新聞媒體的幫助下,許多熱心人人都參與了幫助烈士找家的隊伍。由于時間久遠,地名、區(qū)劃更迭,老人去世,資料匱乏,為烈士尋家非常艱難。前后我們總共寄出了1000多封信,大都多次退回來了,但我們都鍥而不舍,一次次再發(fā)!斑@幾天,當我們一知道在安徽臨泉幫助一位烈士找到家的信息后,非常激動,就控制不住心情,立即出發(fā),去臨泉聯(lián)系!睆埦皯椑^續(xù)說,因為我當過兵,參過戰(zhàn),有軍人的情懷和情結,也經(jīng)歷過生生死死,這些烈士們犧牲時都很年輕。張和莊烈士陵園的136位烈士,有4名是安徽籍的,楊學義是我們找到家的第一位外省籍烈士。象這樣的信,我們發(fā)出去很多。相信在大家的幫助下,會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來到楊樓村,家人還原了楊學義當年在家生活的場景
8月20日,吉文選和張景憲一行來到了宋集鎮(zhèn)楊樓村。他們把臨泉事先傳去的楊學義兩個侄子家的合影照電子版,洗成照片后精心制作的4個大紅中國結拿出來,送給楊學義的家人。村民們聽說山東客人來了,早年離家的楊學義有下落了,紛紛前來看望。
當著楊學義親屬的面,吉文選拆開了寄給楊學義家而又“多次查找無結果”退回的信,一字一句地念給他們聽:“烈士親屬,你們好!......該烈士(注:指楊學義)于1947年12月菏澤戰(zhàn)役中犧牲在當?shù),現(xiàn)埋葬在山東省菏澤市開發(fā)區(qū)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烈士陵園。希望烈士親屬收到信件后,與我烈士陵園聯(lián)系......”
楊學義85歲的四弟媳婦劉玉英,握著吉文選的手,含著淚水,回憶了往事。臉上深深的年輪皺紋和滄桑的老年斑,勾起了劉玉英老人72年前的回憶。她說,我娘家和楊學義是同村人,我從小就認識他,他是個大個子。他弟兄四個,在四弟四歲時父親就早逝。他家里很窮,楊學義排行老二,解放前他幫人家干活,給地主家種地、犁地、割莊稼,每年獲得六七斗雜糧,給家人糊口。楊學義離家時我有十多歲了,后來我嫁給了他的四弟楊學年。1947年學義哥參軍走后一直沒有了音信,全家人到處找,找了很多年,老母親想兒子哭瞎了眼睛,于1960年在思念中病逝。四弟甚至在新疆打工時還打聽二哥的下落,七年前去世之前還喊著二哥學義的名字。
.pn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記者問劉玉英可想去張和莊烈士陵園去看看二哥?老人喃喃地說道:“想,想去?墒牵依狭,走不動了......”
聽了劉玉英老人的介紹,吉文選非常動情。他為劉玉英擦了眼淚,緊緊地擁抱著這位老人,然后握著她的手說,今天見到了楊學義的家人,我非常激動。他弟妹劉玉英還原了自己十多歲時曾經(jīng)見過她二哥楊學義的情景。27歲離開家鄉(xiāng),一走就沒有了音信。這次我們來到了烈士的家鄉(xiāng),見到了他的親人,非常感慨。
回顧為楊學義烈士尋家的過程,臨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韓文獻說,8月初開始,得到菏澤為楊學義烈士尋親的消息后,在臨泉的土地上,掀起了從政府機關到愛心人士共同參與的尋親活動?h委宣傳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非常重視,臨泉成立了楊學義烈士愛心尋親工作組,多次到宋集鎮(zhèn)楊樓村等多個地方,進行走訪、交流、溝通。王冬冬、楊治海、袁亞、楊萍、楊文山等愛心人士辛苦奔波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信息。山東的愛心人士來到臨泉后,通過雙方座談、核對,可以確定,張和莊烈士陵園的楊學義烈士,與宋集鎮(zhèn)楊樓村當年參軍后失聯(lián)的楊學義同為一人。下一步,我們將和他的家人前去山東,商討接烈士楊學義回家事宜。
山東客人由于還要趕路去江蘇為其他烈士尋親找家,在楊學義四弟家蹲了兩個小時就走了。離別楊樓村時,滿臉滄桑的劉玉英老人,把不遠千里前來為烈士楊學義尋親認家的山東客人送到門口,揮手告別。目送著好心人遠去的背影,她在那里站了許久許久......